如何评价争议人物的功过是非

争议人物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无论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比较,还是功过相抵的权衡,或者几分功几分过的论调,这种说法和认识都不妥。“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抵过、过不掩功,二者应当分开而论。

时下贪官横行,落马之后,往往招惹一番非议。贪官落马,从让人原来捧到天上,一下子就会被踩在脚底下,成为众矢之的,恨不得抹去与他的任何交集。就像当下某位众所周知的高官,其母校60周年校庆之时去视察,学校进行了多方热情洋溢的报道。而当落马之后,却纷纷在校方网站上删除与其相关的新闻,连其题词都羞于见人(新闻链接)。我们也无须对学校过多指责,国内换了再牛的学校也是一样的,这是个社会问题。这就说明,我们对有过之人,不能正视其功;同样,在其位高权重之时,不能正视其过。

同样,有些明星人物或者达官贵人曾经显赫一时,在伏法之后,媒体报道、坊间评论,深有一种掘地三尺的快感,来说明他从小就不怎么样,“邋遢和不讲究——因为经常抹鼻涕,袖口总是油黑发亮”,说明他一家子都没好人,“其父有诈骗前科,其母长期经营洗浴、桑拿、茶艺等休闲服务,其大姨曾因涉嫌容留他人卖淫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其舅舅曾因贩毒被判刑”。有错,乃至有罪,固然要受到否定的评价,但不应该墙倒众人推,也不应该大家异口同声的批判否定这个人的全部。而事实官方媒体基本上都扮演了这个角色。

这些观念与做法,足以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不是个案,应该是一个社会现象,甚至连官方媒体的价值观念就是如此。或许,言论还是有太多的禁区吧。那些人风光之时,不让我们随便说,他们落马或者成为阶下囚的时候,我们只好发泄一下了。

这只是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对于当下争议人物或者历史人物,很多人喜欢作“功”与“过”之间的权衡,比较孰大孰小。我认为,这个没法比,也是不应该去比较孰大孰小的。如此的认识,颇有古代“将功赎罪”、“戴罪立功”的意思。位高权重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要比平常人多得多,若他们能“将功抵过”,那一般老百姓犯错,无处谋求立功的机会,从哪儿去抵呢?这直接的结果就是罪责刑不能相适应,也是对法治是一种破坏。

坊间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类似“三分功七分过”的说话,这种权衡没有任何意义。论功,可能就做了一件事儿,便可名垂千古;论过,可能就犯了一个错,便可遗臭万年。若是定下几分开,那便是显而易见的认定哪一方面了,对另一面是不是就容易忽略了呢?评价的功与过,无非就是利益的导向。你若需要他的功,便会多说一些好的;你若需要他的过,便会多说一些坏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