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名字何来那么多说道?!

有新闻媒体评论说,“很多学院更名大学,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而已。大学,重要的不是名称响亮,而是其办学精神是否独特、深邃。”笔者不以为然,认为解读的过多了。

“学院”更名“大学”并非换汤不换药,而是某种特定方向发展的结果。“大学”和“学院”设置的详实根据可见2006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某“学院”要改为“大学”,并非是说服主管部门而任意为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等诸多限制。其实,学校要改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学校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定位、阶段等等可能不同,有的可能一直维持“小”而“精”的特色,有的可能因为战略变化而走向“大”而“全”的方向,仅因为由“学院”改为“大学”,就以“换汤不换药”的说辞而抹杀其教育的发展,是为不公允,更是对学校本身的不了解。

学校更名不是一项“面子工程”。什么是面子工程?一般是指某些领导干部搞出的华而不实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学校更名,可能会带来“面子”的好处,但若称之为“面子工程”则有失偏颇。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正厅(局)级事业单位,校长和书记享受正厅(局)级待遇。由“学院”更名“大学”,学校和校领导的行政级别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因为大学更名之后,在招生就业、人才引进等方面能够带来一系列的便利和优势的话,那也是一种社会的认可。无论是学生选择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亦或者是教师选择从业单位。我们应当让人自己去作判断。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校去抵制那些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思想观念。

有人认为,对大学而言,重要的是“其办学精神是否独特、深邃”。这种观点似乎无懈可击,笔者亦无力反对。说到办学精神,“精神”这东西很难讲的,也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精神”。大学精神是什么?也很难讲。某个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就像每个企业所宣称的企业文化或者企业精神那样,不排除找几个动听的或者带点文言色彩的词儿来鼓舞士气。大学精神是什么,不需要囿于学者的阐述,同样好比怎么办企业,市场自然会告诉企业主怎么去办。

然而,大学更名与“精神”似乎并无关联。你若批评张三品德欠佳,则不要去谴责他亲戚的问题,那完全是两码事。推崇某种精神,没有必要将改名的事儿牵强附会。它精神独特、深邃与否,与改名何干?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注重所谓的“精神”?当然,如果通过更名,能够提高“精神”,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就像一个孩子改了名字,想要重新做人,那岂不是好事儿一桩?关键看行动,不需要盯着改名字这事儿大做文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