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应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

谈两事物区别之类话题深究起来,可能会与体制、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相关,除了说自己之外,一切都可以有关。如有人深入研究,任何一个话题写本书来谈也未尝不可。这往往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话题。例如,有谈国内与国外读博士的区别,等等。

此类笼统的话题对一般人一般来讲也不太好讲。就好比在问河南人与河北人有何区别,每个人都不同,何况河南人与河北人。但即使存在天大的区别,但都是人,在人类的属性上,没什么差别。如果非要说谁优于谁,那显然是一种偏见,或者隐含着某种企图。若问我河南人与河北人有何区别,必是以我的见闻为根据来主观臆断的比较,但见闻可能很局限,我见过的河南人与河北人可能并不能代表各自群体的特点。无论河南河北,人数之多,如果定论,必然以偏概全。如果抱着交友的目的去交流,没有必要首先区分河南人还是河北人,要看哪个人适合与你成为朋友。

亦或者问去南京与去北京旅游有何区别,这倒要自问一下你旅游的目的是什么了,如若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为旅游而旅游,那当然随意为之即可了。你可以无限夸大北京的好处,也可以将南京的缺陷数落个遍。如果认为北京的官员数量要比南京多,就一定要去北京旅游,似乎不是旅游的应有之义。如果抱着感受风土人情的目的,每个城市都有特色,当然都值得一游。可即使我是南京人,但我从未离开过栖霞,可能我对南京的认识仅仅限于栖霞。这又如何做比较呢?这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看北京呢?

拿对去国外读博士趋之若鹜的现象来看,不排除可能会有如下投机心理。

本土的,已经较为熟悉了,没啥新鲜感。对于陌生的,总是有好奇心。提到国内某个学校,可能听都没听过,也或者周边的人认为极其糟糕。但是提到国外的某个学校,也可能听都没听过,但别人不太会轻易认为多么糟糕。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认识。外来和尚是不是会念经,我们或许不得而知因为不熟悉;但是我们队本地和尚太熟悉了,很容易否定他。

国外某大学读博士学成归国,不管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很多人都会说过程多么艰辛、要求多么严格,学位获取得多么不易。相比之下,如果说“不过混混而已,都一样的”,显然是把自己学位的含金量给降低了。如果都那么容易,博士学位有什么价值呢?何况去国外读博士,所承担的高昂费用之痛、远离家乡之苦,岂能白受?当然,如果既富有、又想出远门,本着旅游的目的去读博,也未尝不可。但那首要的不是读博,而是旅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