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母校是什么关系?

针对毕业生,最常见的话就是“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学生毕业之后,曾经就读的学校就被称为母校。抛开道德情感的因素,我们和母校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我们的身上有它的“印记”,但这仅仅是一种回忆。当然,这种“印记”并不取决于母校本身,而是与你学习生活相关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失,这种“印记”会逐渐的被今后更为丰富的经历所淡化,最后化作一种回忆而已。我们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很重要,特别是成长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我们都会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待的越久,影响越大。无论曾经学习或者工作的地方,多么糟糕透顶,即使走到好处或者流向他方,终究是抹煞不掉的。无论升学还是就业,无论是被高估还是受歧视,都应该正视过去,因为终究是种回忆罢了。

第二,与其说是一个标签,毋宁说是一种经历。给任何人贴上任何标签都是狭隘的。无论是著名学校毕业,还是闻所未闻的母校,都说明不了任何除此之外的更多问题。如果今后能有幸登上讲台,我一定要说,学校的好坏已经跟你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纠结于此没有太大意义,比你学校好的和差的,你都没去,所以你只能被迫认为这里就是最好的。如果将学校视为一个标签,你一定会被它束缚。更重要的,我们应该看重经历。做个似乎不恰当的比喻,一个青楼女子如果一直非要抱着贞洁牌坊,是做不好生意的。他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么做好现在的买卖。

第三,没有无缘无故的利益和组织,母校往往是社会资源和利益关系的纽带。共性越多,越容易产生共鸣。在什么时候会“鸣”呢?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特别是有利益夹在其中之时。母校在这之间就扮演了一个中间的角色。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门第或者学派逐渐得以积累,互相分享着社会资源,甚至会形成某种壁垒。一方面限制了他人的加入,另一方面,再次强化了母校的作用。这样可能会形成一个循环。显然,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这种功能会逐渐淡化。相反,越是强调母校的这种功能,可能社会越会走向封闭。

第四,母校与你的服务商是类似的,你只是母校曾经的一个客户而已。母校,没有母亲的功能。我们到学校读书会交纳各种费用,不交钱的好事基本是不存在的。这与社会培训机构是一样的,只不过就是法律形式上不同罢了。其一,我们不是学校的雇员,师生有别理所当然,就像一家公司对待员工和客户的区别。其二,公司的客户如果足够强大,那么公司就会百般讨好;如果客户有求于公司,那么公司就非常强势,想想我们作为电信的客户是什么样的,学校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谈母校与我们之间的荣辱,尽管可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过就是一种形式、标签、意义的道德说教而已,谈些现实的问题往往更有价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