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真的很难吗?

似乎这几年每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前后,都会喊出“史上最难就业季”或者“就业难”这些类似的口号。在我来看,这种说法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对大学生而言,有些耸人听闻了。就好比一个性工作者在对客人讲这项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这是为了博得客人的同情,还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呢?对待客人,你只需要把服务做好就是了,过多的话,并不会给客人增加更多地正面感受。

首先,压力并不意味着难度。无论大环境是好是坏,个人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大学生并不会因为大环境好就放松,也不会因为大环境不好就拼命。从宏观来看,毕业生人数的扩大,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是必然的。但是,就个人而言,这种压力无须夸大。就好比食品安全的问题,总体还讲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于家庭而言,无论大环境如何,基本的卫生都是会注意的,并不会对待饮食战战兢兢。所以说,无论大环境是有利还是不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都一直存在。这种压力来自于自身状态的重大改变,是对今后未知生活的焦虑、步入职场的迷茫、独立生活的茫然与憧憬。但是,这并不会对个人造成多大的就业难度。

其次,“就业难”的话题,是个伪命题,个人能力和意愿是真命题。如果只是为了就业,其实是不需要太多发愁的。经济不景气、企业破产等问题是否真正的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个影响到底能够有多大,可能还缺少客观的真实数据。如果假设企业规模和职位高低与大学毕业生求职意愿成正比的话,特大型企业进不去,可以进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进不去可以进小微型企业,而且高管做不成,可以做经理,经理做不成可以做主管,主管做不成可以做科员,科员做不成可以做办事员。这只是个人意愿的问题,并不能称之为“就业难”的问题。而个人意愿往往与个人的能力和判断是最相关的,大环境如何并不起到决定因素。这与择偶是同样的道理,并不是找对象本身有多难,而是个人能力和意愿的问题。因此,“就业难”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个人能力够不够、对工作判断的称心不称心罢了。

再次,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筛选也是职业发展和磨练的过程。无论有人嚷嚷就业有多难,仍旧是有很多人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即使有人鼓吹就业多么容易,还是有人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一两句很难说清,也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运气和缘分。对职业筛选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人可能历来做事儿畅通无阻、学业也不错,但找工作不如意,这没什么不好的。有人可能工作换了很多个,没一个顺心的,也没关系。有人可能在职场上被人冷落、处处碰壁,这也并非都是坏事儿。经历多了,自然就成熟了,或早或晚的事儿。自然界有能量守恒定律,人生也是如此。之前欠缺的东西,早晚会找你补回来的。这些包括性格的缺陷、经历的不足、为人处世的失落等等。同样,之前比人多付出的东西,也早晚会还给你的。

此外,如果“就业”的问题果真存在的话,“创业”绝对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就业的过程是一个销售自己的过程,做的功课是让他人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并向自己支付报酬。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就业”都成问题的话,说明他还不能将自己推销给他人,至少这方面的功课做得还不够。这项最基本的、简单的职场能力尚且不足,如何能够“创业”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又如何博得他人的信赖?一个人连嘴都张不开,又怎么能指望他能够唱歌呢?创业的要求远远高于就业,就业只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生存能力,而创业则是决定了一个团队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以说,因为没有能力“就业”而去“创业”的,结局一定不会理想。

最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事儿,与其向大学生百般强调,不如反思教育的实际问题。如果是企业总是强调“就业难”的话,倒有渴望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嫌疑了。买卖双方不均衡,卖方低成本的无限供给,但买方的数量有限而且越来越少,这当然是企业所乐于看到的。如果是学校一直强调“就业难”,是要大学生降低求职期望、尽速就业呢,还是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达标呢?学校要做的是将教育的事儿做好就够了,就业的问题在办学之初就已经论证过且包含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了。将就业的这一社会问题转嫁给大学生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只能说明教育办的不成功。举个例子,立定跳远,教练要求学生跳到两米八,如果总是强调这个标准和难度没有什么意义,教练应该告诉学生的是技法,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应该怎么跳,技巧掌握了,难不难的就是人云亦云的个人问题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