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市

某城市曾经在民国时期很有影响力,现在衰退了,但很多人还是停留在那个时期没有醒。曾经的洛阳、开封,当年也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没见现在人家有多牛气。

基础设施。一下大雨,就出状况。有很多地势洼的地方,直接可以划船。找路,问某门牌号,基本是没戏,因为没啥概念,主要得看标志性建筑,哪哪路口。公共厕所和垃圾桶,有时候一个挨着一个,多数地方你拿个垃圾袋能让你走一路。

风土人情。淳朴风趣,这是第一位。同时也渗透着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之处。小富即安,嘴巴特碎,喜欢贬损或者嘲讽别人。自我感觉良好,非常善于运用阿Q精神。当然这不代表全体,但是这类人一多,就给人越来越如此的印象了。对了,在这里看到骂大街的,要习惯。公共场合骂大街,公交车上骂,地铁站跟工作人员骂,马路上骂,小区里骂,对方人都走了更得骂。

服务意识。有些本地不错的饭馆,只能说曾经不错的,服务员搞得跟公务员似的。菜端过来,撒了一点,还得跟你嘟哝着“怎么不接一下呢”。做个公交、打个出租,有时候也是要挨批评的,要习惯。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不是太在意这些,他们有时候倒是也很有趣的。

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相比之前要好很多了。但总体来说,雾霾没有办法,要习惯。随地吐痰的很多,特别是公交站那里你看地上的小阴影,很多都是吐痰留下的阴影。后来我琢磨应该不是大家的习惯不好,而是环境导致的才不舒服的。

知名品牌。曾经有好多商业品牌,几乎遍布各个领域,现在除了一些小吃,估计别人也没啥印象了。当别的城市在搞创新创业、互联网、高科技的时候,这里的企业是钢铁、保健品啥的,还有那个叫传销还是直销来的,反正就是员工挺敬业的那种。

新闻媒体。电视台搞得跟街边唠嗑似的。哪里垃圾堆没人清理,后来通过一番努力改善了。哪里暖气不热,后来经过努力变好了。有一次很有意思,去车站的时候,我看到电视台去车站搞采访,录了好几次,指导人家怎么说,现在看来习以为常了。

城市吸引力。在这里上大学的,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选择留下。花钱给补贴引进外来的博士硕士啥的,到底有多少能来咱不清楚。是不是得花点心思让本地学校的本科生专科生能够留下来呢?曾经听某个从本地数一数二的学校走向外地学校的博士生说,但凡这里能有吸引我的地方,我也不会离开。因为他不是本地人。

随便说说而已,不得当真的。好的基本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不必吹嘘,只有不好的才要经常发发牢骚,警示一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